媒体对换代奥迪A3的关注可谓到了“捕风捉影”的程度,原因不是A3市场潜力巨大,而是A3的推出意味着大众从平台化正式进入模块化(最早使用模块理念是A4)。
大家经常将平台化挂在嘴边,但从没有人想过“平台”到底是什么。在很多人潜意识里已将平台等同于底盘,两台车同平台意味着底盘构造相同。
毕竟承载式汽车没有所谓的底盘,而大家口中的底盘指的是悬挂和车架,也就是说,同平台两款车型,悬挂形式一致,轴距也相等。大众速腾换代已给那些悬挂论者扇了一个很响的耳光,同样是PQ35,但后悬可以是多连杆,也可以是拖曳臂。还有新思域,美国版本采用多连杆后悬,而欧版则采用拖曳臂设计;雪铁龙C5在国内是麦弗逊前悬,而在欧洲其实是有双叉臂的版本;现代的i30在国内是拖曳臂式后悬,而在欧洲却是多连杆后悬……在众多事实面前,所谓的“悬挂平台论”不攻自破。
不少人认为从轴距就能看出两车是否同平台,笔者甚至在某些厂家市场人员口中听到过这种言论。这种“轴距论”只能用荒谬来形容,途锐和奥迪Q7属于同平台产品,Q7轴距达到3013mm,而途锐只有2893mm,差别相当悬殊。放眼同平台孪生车型,比如思域和CRV、卡罗拉与RAV4、高尔夫6与奥迪TT……不光光是轴距,这些同平台车型整个外观构造乃至三围尺寸相差都相当巨大!
(由于平台论没有确切定义,下文仅为笔者个人观点,如果有其他看法可以留言互相交流)
不说不知道,原来平时挂在口中的“平台”竟然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!但平台概念确实又对车型存在着某种约束,比如发动机的布置形式,大众PQ35平台哪怕怎么变,始终都是采用发动机横置的方式。横置发动机可以布置前驱也可以布置4驱,但绝对布置不了后驱,因为后驱需要纵置发动机来搭配。于是,同平台两款车型不可能出现一款前驱和一款后驱。当然,发动机在车身中的位置也会被平台设计大致确定了下来,前置抑或是中置。也就是说,所谓平台就是相当于ppt里面的模板,有一个基本框架,但框架里面的东西还是可以调整的,只不过调整幅度有限,如果调多了厂家必然会用另一个平台来命名以示区分。
举个例子,如果没有平台化思维,标致在研发508的时候将从零开始,而使用平台化概念的时候,工程师可以调出C5整个框架设计图,然后对框架进行拉伸并考虑框架内所填充的东西,从而节省不少设计时间。而到了生产线同样可以调出C5整个生产流程设计,然后根据508作一些必要的适应,就像我们做ppt所用到的模板一样。
大众现在提出的模块化概念,笔者觉得其本质还是平台化思维,只不过大众之前是一个级别车用一个模板,比如针对A0级车的PQ25、针对A级车的PQ35以及针对B级车的PQ46。而现在大众对平台进行整合,只通过发动机布置形式去区分,所以大家发现MQB(Modular Querbaukasten)的全称是横置发动机模块平台,也就是说模块化的归根到底还是平台化思维,只不过以前按级别分现在变成按发动机布置形式来分,最终结果是平台被高度整合,只剩下横置(MQB)和纵置(MLB)两个平台。